鼎湖山的历史传说

| 创业故事 |

【www.jxsbsh.com--创业故事】

  肇庆鼎湖山是个夏季避暑的好去处,也有很多关于。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一些,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

  唐代仪凤年间,一位僧人风尘仆仆路经端州的鼎湖山下。他见山中有股灵气,料定其间必有名刹古寺可以挂单,心想,今宵的食宿算是有个着落了。

  他到山前的村中一打听,谁知村民们告诉说,山上非但没有寺院,就连这山的脾气也挺怪。即使是晴天烈日,也是说变就变,骤然间便会风雨交加,山洪奔泻。此时若在山上,往往无从躲避,令人忽魂悸以魄动,茫然不知所措。俗谚有道:烂柯落雨担谷晒,鼎湖落雨走唔快。所以,就连山下的猎户樵夫也都未敢轻易深入。僧人不禁纳闷:鼎湖山不是“天下第十七福地”么?竟会如此!待我明日探个究竟。当晚便在村中借宿。

  翌日清晨,僧人不听村人劝阻,决意孤身溯溪而上。只见密林荫翳,蔓葛交缠,他挽藤攀壁,跌跌撞撞,弄得手破鞋断,就这样折腾了大半天。当他精疲力竭地攀上一个重叠的瀑布后,不由得惊诧了:这里群峰环抱,古木耸翠,眼前山峦叠嶂,脚下的溪流蜿蜒于峡谷之间,波光明灭,身旁一圜幽幽的深潭泛着碧绿……“真是块福地呵!”他不禁惊叹道。

  忽然间,天色暗了下来,只见乌云四合,山中雾气顿起,潭水也沸腾起来。转眼间,一道白光从潭中跃起,伴随一阵沉吟,地撼山摇。僧人慌忙颤颤巍巍地走到一棵大树旁扶定,瓢泼的大雨劈头劈脸地倾泻下来。好一场大雨呵,足足下来一个时辰。僧人要不是带着村民硬塞给他的箬笠和蓑衣,早就撑持不住了。幸好,雨终于停止了,只有那闷雷还在轰鸣。他登上溪边一块巨石坐下歇息。忽然听出那隆隆的雷声并非来自天上,却是传自脚下,低头一看,好家伙,一条数丈长的苍龙正在溪涧中翻滚。原来刚才搅得满天神佛的正是此孽畜!它辗转一番之后,便沿着溪涧隐入潭中。僧人笑了,他悟出了鼎湖山风雨的奥妙。就在那块巨石之上,僧人趺跏打坐,诵起师父传授给他的《金刚经》来。

  自此,他每日都坐在巨石上参禅念经。饿了,就在附近采些野果;渴了,捧一掬山泉。偶尔还用随身带来的戒刀在巨石上刻字。

  当初,山下的村民们无不为僧人捏着一把汗,以为他此次进山,即使不迷路饥毙,也难免被山洪冲走。然而在当日下过一场大雨之后,一个月过去了,白天都是风和日丽,夜晚总是星月璀璨。难道这个僧人确有超人的真本事?于是结对入山,探个究竟。村民们走到潭边,看见大石上刻有“涅槃台”三字,下面的石壁上“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八个大字更是赫然夺目。惊诧的村民们定了定神,这才发现,僧人正端坐在巨石之上。于是大家高兴地上前簇拥着他,称他为“圣僧”。

  僧人对村民说,自己并非什么“圣僧”,只是六祖惠能的弟子,法号智常。并将潭中苍龙作孽,搅风搅雨的事告诉了大家。

  惠能弟子降伏苍龙,村民们奔走相告,连整个端州城都轰动了:鼎湖山来了六祖的高徒智常禅师,拟在鼎湖弘扬南宗法旨,连那苍龙都已被他感化,蛰伏在潭底修身养性云云。

  后来,在村民们的资助下,智常在鼎湖山创建了第一间寺院——白云寺。随后,四方僧众纷纷慕名而至,百余年间,相继建起了龙兴寺等三十余座庙宇,号称“三十六招提”。这时的鼎湖山,整日梵音迢递,香火袅袅,好一派佛国风光。

  篇二

  当你游览鼎湖山,过了荣壑碑亭以后,走完那九曲十八弯的“曲径云封”石径,便到了写着“此处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对联的补山亭。在补山亭东南角,有两棵大树。粗略的看是一棵,走近细看却是两株,离地一米以下好像一个树头,一米以上便分成两枝。靠北面的一棵是木棉,靠南面的一棵是龙眼,再长到约三米高处,又有一个树瘤子把两树连起来,再往上就是两树的枝干了。像一棵树头上长出两棵树,又像一对恋人在那里并着腿拉着手喃喃私语。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姻缘树了,也有人叫鸳鸯树。不少的青年男女到此寄托情思,一些善男信女还到此焚香跪拜呢。

  传说在很久以前,鼎湖山寺庵众多,香火鼎盛,每天朝拜者络绎不绝。一天一位年轻的尼姑到鼎湖山受戒,在补山亭上歇息,路遇一位年经的本山和尚,问路攀谈之间,彼此产生了好感。这两位年轻人都是因为遇到不幸,被迫循入空门的,再遇知已而又产生了还俗之念,相约回去禀报师长,一同还俗回乡成家。但是在那时的佛教规距里,尼姑凑和尚被认为是最伤风败俗的事,因而他们的要求不但没有得到允许,反而遭到了责难。过了不久,这一对年轻人恰巧又在补山亭相遇,互诉衷情后,他们发誓“生不能同居,死也要同穴”,便双双挂于东南枝上自尽了。后来好心的人们根据他们的遗愿,把他们合葬在补山亭的东南面。几年以后,在他们的墓上长出了这两棵树。如今微风拂过,枝叶婆娑,好像还听到这两位年轻人如诉如泣的丝丝细语呢。

  鼎湖山白云寺的历史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禅宗六祖慧能高徒智常禅师创建白云寺后,鼎湖山佛教兴起,其周围先后建有36招提,现尚存有遗迹涅磐台、三昧潭、圣僧桥、罗汉市等,足见当日佛法之兴盛。

  明代,在中国佛教史上称为中兴禅宗三大长老之一的憨山和尚(1545~1823年)来到肇庆,推动了肇庆佛救的复兴。

  憨山,字澄印,俗名蔡德清,12岁在金陵报恩寺出家,21岁时,报恩寺毁于火,乃云游河南一带,在全国影响很大;与莲池、紫柏两位高僧并称为以“古佛现身”的三大老;万历十年,因“祈皇嗣应验”,受李太后知遇;万历二十三年,帝欲立福王为太子,与李太后欲立泰昌发生矛盾,帝迁怒于和尚,下旨查问李太后减膳助建报恩寺及其他馈赠之事,憨山被遣戌雷州;万历二十八年,路过肇庆鼎湖山白云寺(当时在流放途中),捐白金25两,嘱当时的住持金山宝贵和尚修建白云寺。万历三十四年,憨山遇赦。三十九年暮春,北归途中生病。金山和尚邀请他到白云寺养病并驻锡一年,在此期间,他对鼎湘山,特别是庆云寺一带(俗名虎窝)风景很欣赏,并有诗记之,谓“苍梧西望鼎湖东,黄帝飞升湖已空,环佩自归金阙后,仙灵常在白云中;青山地拥莲花床,绀殿天开释梵宫;倚杖独依空界立,侧身恍惚御冷风。”将明初出现的一段民间传说作了宏扬。传说烂布衣为了使七只神羊把七星岩放到西江北岸,特意安排雄鸡提早报晓.而为了稳住被狂风袭击的鸡笼,又作法把黄帝在荆山铸造的大鼎调到这里。从此“顶”湖山改名为“鼎”湖山,主峰便是鸡笼山。

  憨山还深入到虎窝一带,认为此处峰峦环抱,外比内附,状若莲花,留下“莲花瓣瓣涌青溟”的诗句,并把此地改名为莲花峰。说此地宜兴佛法:“白昼云封无犬吠,夜深说法有龙听。”

  憨山著有《楞严通义》、《楞伽记》、《南华注》等行于世.后明福善等录《憨山大师全集》40卷。

  明崇桢六年(1633年),高要县上迪村人梁少川崇信佛法,与由阳江访道来此的新会人朱子仁等10余人,结茅于莲花峰中的的虎窝,欲效东晋高憎净土宗祖师慧远大师(364~416年)和18高贤共结莲社,同修净业的故事,实现了憨山的遗愿。

  崇帧七年(1634年),朱子仁礼高憎栖壑(1586—1858年)于广州白云山蒲涧寺,剃染受具,法名弘赞,字德旋,后又易名在参,再又易参为牛参,依栖壑半载而归,返后拆广利茶亭,草建佛殿一座三间,改名莲花庵(因此地原名莲花峰)。

  翌年(1635年)秋,适栖壑从广州往新兴谒国思寺(六祖慧能出身故地),路出端州、广利。在牛参等偕众迎入鼎湖,并力请为庆云庵住持,栖壑因广州形势紧张,清兵迫近,欲深藏远害,答应第二年来。

  崇祯九年(1636年)农历五月廿六日,栖壑正式在鼎湖山开山主法,改“莲花庵”为“庆云寺”.据说他在此山第一次登坛受戒,就见有五色云现于峰顶,栖壑认为应了“庆云”二宇,是个吉兆,给自己起号,叫“云顶老人”。栖壑还认为,“庆云”二字,表示本寺“兼行云栖博山之道,不忘本也.”

  据庆云寺有关图籍记载,“此山乃博山钟鼓,云栖规矩”,“禅、净、律三宗俱善”。

  按法嗣世系看,鼎湖山历代住持属禅宗六祖高青原行思属下石头和尚(770~790年)嗣孙,曹洞宗创始人洞山良价嫡传洞上正宗,以博山元来无异和尚为初祖的博山法派。栖壑和尚系石头和尚希迁三十五世孙、博山无异和尚嗣法门(博山二世),所以说“博山钟鼓”.但栖壑本身曾兼学净土宗与律宗.他“初礼碧崖,后宗憨山,复嗣法于无异”.曾参律宗寄庵和尚于广州法性寺,受具足戒,又得杭州云栖寺莲池和尚投以衣钵。莲池和尚是莲宗(净土宗从东晋慧远和尚起亦称莲宗)九祖之一,在佛教史上,它揉合禅净二宗,定十约,僧徒奉为科律,至今庆云寺的僧人仍遵从之,故云“云栖规矩”.

本文来源:http://www.jxsbsh.com/chuangyezhinan/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