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节日知识(合集3篇)

| 节日知识 |

【www.jxsbsh.com--节日知识】

【篇1】历史故事节日知识

春联的前世今生

传说,姜太公是对联的始祖。说的是姜太公封了诸神之后,各神甚为满意。唯独姜太公的老婆——扫帚星没有封到神,整日对姜太公唠唠叨叨,争着要神位,总是在告“枕头状”。太公听后,大为不悦,随口训导:“一个妇道人家,整日争名夺利,叽哩咕嚕地,活像个穷神!”谁知扫帚星一听,当即跳下床来,高兴地手足舞蹈,以为太公封她为神了,就到处游说,自鸣得意。哪晓得,老百姓却对她恨得要命,因为她走到哪里,哪里就穷,就是原来富裕的地方,也因为有了她的到来而变穷了。有位耿直的人将此情秉承太公,太公大为惊讶,立即召集诸神议事,并亲笔书下:“太公在此,百无禁忌”,以扫慑扫帚星的淫威。从此以后,人们为了回避穷神,图个忌讳,就在门上、屋内贴上“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对联,杜绝穷神来袭。

古时候还有说,具有驱鬼除邪的神奇力量的是在桃木板上书写联语,挂在大门上,以后,逐渐将联语写于红纸上,这样对联便从桃符演变而来。有记载说,“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最早的一副符合规格的对联,是五代时,后蜀皇帝孟昶在新年时写在桃符上的。

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写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焕然一新。这种春联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可谓历史悠久,文化厚重。

我印象中最深的一副对联是:“万里东风临故国,满园花朵发新蓉。”那是四十年代末,贴在我启蒙小学草屋的两扇木门上的,学校里只有一位老师,他是我的姑父,因为家里生活困难,我在他那里上学可以免交学费。在那儿读书的几年里,大门上那副对联一直未换,只是每到过年时,先生用红纸把对文重新书写一遍。这也许是先生的得意之作,这副对联的联意贴切地融入到学堂氛围里,文字里饱含着先生对满园花朵的期盼,寒来暑往,迎新送旧。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春联多是:“艰苦朴素勤俭办社,豪迈昂扬人定胜天” 、“祖国山河好,人民岁月新”。在人们心中传递着热爱祖国,发奋图强和对美好生活的响往。每年正月踏雪拜年,到处萦绕着浓浓的年味,大街小巷着漫天雪花飞舞,映衬着红红的春联,我最喜欢挨家挨户地看春联,看到好的书法和新颖的文字,总要驻足良久,默读数遍。

七十年代,我到单位工作,闲暇时经常练习书法,毛笔字在村里小有名气。每到腊月二十几,村里许多人家总喊我去他们家写春联。热情好客的农民待我如同贵宾,堂屋里烧着旺旺的火盆,泡着茶,还端来花生、瓜子。仅管屋外飘着雪花,但屋里却春意盎然。一家总要写上十几副春联,大门、房门、堂前柱子上、厨房、后门……都要写。这个时期写的春联都以诗词为主。我用隶书写了一副大对子“四海翻腾云水怒,五州震盪风雷激”,这副对子贴在堂前三米多高的柱子上,真的很气派!大门上写“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其它地方分别写上:“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作意画为桥”,这些都是当年过革命化春节时期常写的。腊月里家家都在忙碌,杀猪熬糖做包子,村子里连空气里都迷漫着浓郁的年味。写完对子,我被乡亲们留下来喝杀猪酒,常常带着微醺回家,仅管飘零的生活有太多的苦涩,但却收获了许多快乐,至今难忘那飘逝的青葱岁月和淳朴好客的乡亲。

“改革春风吹大地,富民政策荡神州。”改革开放后的十年代,人们生活水准逐渐提高。人们赞美改革,讴歌开放,春联也越写越有豪情。“万里山河添异彩,千年历史写新篇。”大街小巷,到处都蓬勃着憧景四个现代化的激情。

近十几年,全国和我市常搞春联比赛,我乐于参与,获奖不少。还参加组织书法家上街写春联送春联活动,红红的春联在寒风里飞舞,即是外面飘着雪花,前来争要春联的人络绎不绝。天虽寒冷,但我们内心很温暖。从心底里感受到开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幸福感。好一个:“彩灯辞旧岁岁月红火;瑞雪迎新春春光妖娆。”的情景。一副副春联飘向千家万户。又是一年新春到,“羊开三泰,泽及盐城兴鸿业;猴奋千钧,庇佑神州奔小康。”。

由写春联、送春联,我体会到,春联是人和岁月情感的交流,它让人的内心很开阔,也很舒展。也从中见证了人们,对手写春联这种独特文化瑰宝热衷的程度。

【篇2】历史故事节日知识

早久何当雨,秋深渐入冬。黄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

边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篱门日高卧,衰懒愧无功。

——宋·陆文圭《立冬》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李白《立冬》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宋· 钱时《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人逐年华老,寒随雨意増。山头望樵火,水底见渔灯。

浪影生千叠,沙痕没几稜。峨眉欲还观,须待到晨兴。

——范成大《立冬夜舟中作》

胡床移就菊花畦,饮具酸寒手自携。野实似丹仍似漆,村醪如蜜复如齑。

传芳那解烹羊脚,破戒犹惭擘蟹脐。一醉又驱黄犊出,冬晴正要饱耕犁。

——陆游《今年立冬后菊方盛开小饮》

室小财容膝,墙低仅及肩。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

——陆游《立冬日作》

吟行不惮遥,风景尽堪抄。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饮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归去须乘月,松门许夜敲。

——宋·释文珦《立冬日野外行吟》

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半夜风翻屋,侵晨雪满船。

非时良可怪,吾老最堪怜。通袖藏酸指,凭栏耸冻肩。

枯肠忽萧索,残菊尚鲜妍。贫苦无衾者,应多疾病缠。

——宋·方回《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见北人云大都是时亦无》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

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

——宋·紫金霜《立冬》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奇峰浩荡散茶烟,小雨霏微湿座毡。肯信今年寒信早,老夫布褐未装棉。

——宋·仇远《立冬即事二首》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明·王稚登《立冬》

【篇3】历史故事节日知识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专家介绍称汤圆也称“汤团”或“圆子”“团子”,南方人还称为“水圆”“浮圆子”。每到正月十五,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

民俗专家表示,煮汤圆时,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因此,吃汤圆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调查同时也显示中国人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和热爱,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热爱。吃元宵要吃出不一样的味道。

另外,汤圆的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节吃汤圆的来历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灯节”。据资料记载,元宵节大约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到了明清时期便与春节、中秋节一起被称为中国民间的三大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於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东方朔决心帮助她,於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於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劫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做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汉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终於见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也在此时流传开来。

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大约形成於宋代。据记载,唐朝时,元宵节吃“面茧”“圆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现了“乳糖圆子”,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写的《元宵煮浮圆子》诗,里面有“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称呼就比较多了。

元宵节吃汤圆的寓意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专家表示,元宵一开始多被称为“汤圆”,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因此,吃元宵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

元宵节吃汤圆,除了寓意喜庆合家团团圆圆,还有御寒、补脾胃、益肺气之养生功效。元宵汤圆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纲目》中指出,糯米是补脾胃、益肺气之谷。糯米味甘、性温,吃后能补养人体气血,滋养脾胃。冬季最冷是三九,目前虽然已过,但天气乍暖还寒,寒冷天最容易亏损的就是胃气。古人在正月十五闹元宵时用糯米材料制作汤圆,除了糯米有粘性,包圆容易下锅不会散开,还因糯米具有御寒方面的特性。

元宵时吃糯米汤圆,温暖脾胃,人气息就会变得相当顺畅,以致周身发热,起到御寒的作用,尤其适用於脾胃虚寒者。此外,糯米还含有蛋白质、钙、磷、铁、烟酸等丰富营养,可以说糯米汤圆正是温补强壮的食品。

据糯米汤圆外型圆圆的,里面带馅或实心,在北方叫元宵,到了南方则叫汤圆。元宵汤圆可以有很多花样。尤其带馅的品种最多。甜馅一般有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锦、枣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咸馅一般有鲜肉丁、虾米等。还有菜馅元宵用芥、葱、蒜、韭、姜组成,称“五味元宵”,寓意勤劳、长久、向上。

传统的制作方法,南方做汤圆,是先将糯米粉用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北方做元宵,先把馅捏成均匀的小球状,放在铺有干糯米粉的箩筐里不断摇晃,不时加入清水使馅粘上越来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适中。

元宵节吃汤圆的食疗好处

1、元宵节吃汤圆,除了寓意喜庆合家团团圆圆,还有御寒、补脾胃、益肺气之养生功效。

2、元宵汤圆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纲目》中指出,糯米是补脾胃、益肺气之谷。糯米味甘、性温,吃后能补养人体气血,滋养脾胃。冬季最冷是三九,目前虽然已过,但天气乍暖还寒,寒冷天最容易亏损的就是胃气。

3、古人在正月十五闹元宵时用糯米材料制作汤圆,除了糯米有粘性,包圆容易下锅不会散开,还因糯米具有御寒方面的特性。

4、元宵时吃糯米汤圆,温暖脾胃,人气息就会变得相当顺畅,以致周身发热,起到御寒的作用,尤其适用於脾胃虚寒者。

5、此外,糯米还含有蛋白质、钙、磷、铁、烟酸等丰富营养,可以说糯米汤圆正是温补强壮的食品。

本文来源:http://www.jxsbsh.com/shenghuoketang/492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