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 教学方法 |

【www.jxsbsh.com--教学方法】

  小编导语: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接下来小编向你介绍有关高效课堂的文章,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主渠道,是学生获取新知识、形成学习能力的主阵地,是教师实践教学理念、展示教学技能的平台。把课上好,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主要追求。那么什么样的课才是高效课堂?答案应该是有效的、常态的、和谐的、连续的,是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意义的课堂。只有具备有意义和有效率这两条标准的课堂才是高效的,有价值的课堂。所以高效课堂追求的基本理念应该是好课的价值和好课的基本原则。

  第一:好课的价值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是向每一个学生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只有焕发出生命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课堂。伟大的课堂点化生命,教给学生希望。

  1. 着眼发展,保证课堂有意义

  有意义,就是有价值、有效益。好课最基本的标准应该是看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否有意义。即衡量一节课是不是好课,重点不是看教师教得是否认真、是否卖力,而是看教学是否有理想的效益,学生是否获得理想的发展。

  有一则寓言:鼠妈妈病了,小老鼠第一次外出找食物。鼠妈妈一直等,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小老鼠才满头大汗地拖着一块石头回来。鼠妈妈很无奈,让小老鼠把石头扔掉,小老鼠很委屈地说:“我可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拖回来的呀?”鼠妈妈说:“即使你付出了再多努力,石头也是不能吃的,你付出的这些劳动,都是无效的。” 就像这个寓言要说明的道理一样,我们的课堂教学也要充分关注效益。

  2. 善用资源,保证课堂的高效率

  高效率就是投入少,回报多。教学时间、物力、人力都是有限的,如果投入了一定的时间、物力、人力都没有得到回报或回报极少,那就是浪费或低效。

  “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的关系是:

  从上面的关系式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学效率的高低需要综合考虑“课堂教学效益”及“师生教与学的投入”两个因素。教学效率与课堂教学效益成正比,与师生教与学的投入成反比。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师生教与学投入一定的前提下,追求更高的教学效益;二是课堂教学效益一定的前提下,追求减少的师生教与学的投入。对我们来说,较为实用的还是第一方面。

  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善用课程资源,如自然资源、社会实践资源、课本资源、学生资源、教师资源等,并将这些资源有效的重组或结合,让其在课堂上相互融合并产生教育合力。

  一节物理课:重力势能

  一开始老师就给学生提供了一把铁锁和一个放在沙盘里的小桌。接着就让学生设计一个演示实验。然后从中选出设计比较科学的小组的代表实施实验,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很明显,铁锁的高度不同,小桌的桌腿陷入沙盘里的深度不一样,立刻同学们就明白重力势能与物体的高度有密切关系。这位物理老师巧妙地利用了生活中学生常见的物体与儿童好奇的心理特征等资源优势,生动、形象、直观地得出了重力势能与物体高度有关。老师在定量的时间内,很有效地实现了自己的课堂教学目标,达到了课堂效益最大化,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3. 尊重实际,保证课堂的常态性

  常态性是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说,我们要始终坚持尊重教学环境、学生基础等客观实际,在尊重现实的前提下来上课。应该说:“从实际出发,保持课堂常态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意义的前提和基础。这样我们就需要关注以下两方面:

  一是对学生要充分了解。上课前要对教学背景、学生知识经验、基础等信息进行了解和分析,做到相关信息的准确把握。二是对教学现状要充分掌握。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都需要综合考虑教学背景、学生基础及其接受能力,课堂教学时,也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来调整课堂教学节奏和教学流程。保证课堂高效的常态性,才能保证高效学习的习惯性。

  4. 遵循规律,保持课堂的和谐性

  和谐性就是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应该说:“遵循规律,保持课堂的和谐性”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保证。保持课堂教学的和谐性有利于实现师生教学投入不变的前提下,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课堂和谐是学生全身心学习的重要保证。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动态生成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我们要树立“以学定教”的思想,充分研究和实施 “导学案习得法”的课堂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和谐”。

  5. 承上启下,保证课堂的连续性

  连续性就是强调课堂教学应承上启下。学生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有整体意识和全局意识,对教学目标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保证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知识的系统性。

  以上五个方面的内容也可作为高效课堂的五条标准,达到这几条标准,课堂就有意义、有价值。

  第二:好课的基本原则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因此,我们必须要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求知、增长智慧的有效空间,要让讲求效益、追求质量。既要夯实基础知识教学,更要树立起关注学生智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只有在课堂教学中遵循发展性原则,自主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思想性原则,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成为理想的、自主的、向上的、生活的、心灵的课堂,真正实现高效益和高效率。

  1.坚持发展性的原则,构建理想的课堂——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构建理想的课堂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全面而和谐的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我们认为每一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能求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是同步提高;每一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是相同的规格。课堂教学既要区别对待个别差异,也要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既要重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也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求知与开发智力无疑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但不是唯一任务。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既要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健全和发展自己的人格。

  一节语文课:《斑羚飞渡》

  老师用短暂的时间和同学们一起学会了课文里的词句,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喜欢朗读的同学有感情的练读课文;

  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把斑羚飞渡的情景画出来;

  喜欢讲故事的同学把斑羚飞渡讲给大家听;

  愿做老师的同学,请把你学到的知识讲给我们听。

  这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解读课文,形成了“关爱动物,珍视生命”的共识。教师也承认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不同的发展点,搭建适合不同学生发挥优势的平台,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快乐地学习,真正让课堂教学达到知识与技能的相结合,寓教于乐,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体现学习优势教育。

  2.坚持自主性原则,构建自主学习课堂——让学生学会学习

  课堂是学生探求新知、自主学习的主要渠道。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已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目标。课堂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心灵上的自由、教学上的民主,及时调控和大胆放手,让学生自我尝试、自我发现、自我评价和选择,最终让学生在自主的课堂中学会学习。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终身受用不尽。”陶行知也曾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实现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几个重要条件:对知识有极大的兴趣;学习的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的目的性很强。这些条件随着学习的深入对自主学习的影响强度也发生变化。

  一节地理课:季风

  老师:同学们知道三国时期战争不断,其中著名的战役:火烧赤壁就被我们熟知。(重点讲述风对这次战役的影响)……这里还有个著名的成语,你知道吗?

  学生: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老师:看来在这次战役中风对胜负的结果起着重要的作用。曹操作为一个军事家,对风向应该是很熟悉的,什么时候攻打,什么时候不能进攻他应该很清楚。请同学们站在曹操的角度研究一下风向,看什么时候南下进攻孙权和刘备对他最有利?

  学生立刻开始议论,兴趣很高,很快学生总结出几个关键词:冬季 西北风;夏季 东南风,为什么在冬季还会有东风?

  另外一节地理课:地质构造

  老师:水平地质构造有两种:背斜和向斜。

  (学生明显表现出对知识的陌生感)

  老师:我们杭锦旗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这些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就储存在这样的地质中。

  (学生热烈起来)

  老师:向斜中有地下水和煤炭,背斜中可能有天然气和石油。

  (学生很着急想知道哪些地方是向斜,哪些地方是背斜)

  老师:(发“导学案”,让学生一边看书,一边填写)同学们可以从课本和“导学案”中找答案。放假后多看看咱们这儿的地形,哪此符合向斜构造的特点,哪些符合背斜构造的特点?这样我们就知道哪些地方可能有煤,哪些地方可能有天然气和石油了。

  (目的很明确,学生立刻开始寻找关于向斜和背斜的相关知识,学生自己要问的问题也逐渐多了起来,自主探究,自由习得。)

  3.坚持激励性原则,构建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师的价值观引领

  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文明积淀为人格。价值观是决定人行为的思想基础。价值观的培养应当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以主流价值观为引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情感态度倾向和正确价值观赖以形成的重要阵地。

  一节历史课:汉朝经济和社会生活

  老师:同学们,如果我告诉你们,汉朝时我国就能利用温室栽培蔬菜了,你们相信吗?

  学生:真的吗?

  老师:我们一起来看书。

  同学们打开教材一看,发现是真的。

  老师:这是我国历史上一项世界首创的技术,比欧洲早1000年!

  这样的讲述,一下子激发了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鼓舞着学生们为国争光的志向。

  课程实施过程中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二为一的。这位历史教师的问题设计既立足于教材,又跳出了教材,拉近了文本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能将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和理性认识指导自己的实际学习和生活,自然而不牵强。显然,这种心灵感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也已悄然达成。

  4.坚持实践性原则,构建生活的课堂——让教学联系实际

  陶行知先生对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有一个恰当的比喻:“生活即教育,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一只小鸟放在林子里;教育即生活,将教育和生活关在学校大门里,如同一只鸟关在笼子里。那么如何创造一片'林子'让'鸟儿'自由飞翔,就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在新课程理念下,关注学生的生活,让生活实际走进课堂,已成为时代的要求。

  一节物理课:力(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

  老师:一位物理学家波尔,有一天加完班准备到附近的一家饭店吃饭,走到门口,怎么也推不开门。为什么?

  (学生搞不清,于是老师让某一位同学演示推门走出教室,结果门没有推开,而是被拉开了。于是同学们豁然开朗,得出结论:因为拉和推的施力方向不同,所以力的作用效果就不同。)

  老师善于抓住学生生活中细节去解决物理课当中的难题。

  5. 坚持思想性原则,构建学生的学科思维和理想意识——让课堂成为学生心灵的家园

  有了崇高的理想,学生才能坚持学习,内心源源不断地产生学习的动力。只有逐步的建立起了学科思想,学生才能不自觉得投入到学习中。这些思想和认识的建立会使学生的心灵有了归宿感,才能抵御外因干扰,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本文来源:http://www.jxsbsh.com/xuexifangfa/230884/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