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不识丁成语故事

| 创业故事 |

【www.jxsbsh.com--创业故事】

  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成语作为语言中定型化的固定短语,形象生动,具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目不识丁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目不识丁成语故事的典故

  以前,有个财主姓丁,他有一个儿子,都十多岁了,还什么都不懂,请了好几个先生,就是教不会他一个字。丁财主心里可急坏了,一天他出榜文,声称若谁教会丁少爷一个字赏银十两。

  一位老秀才见了,心想:这孩子再笨,也不至于不知道自己的姓吧?况且,这个“丁”字笔画简单,又好写,又好认,我怎么会教不会他一个“丁”字呢?于是,他便揭了榜。

  到了财主家后,老秀才每天都叫丁少爷学习“丁”字,一晃就过了九天,丁财主要考丁少爷。老秀才怕丁少爷忘了,特意准备了一个钉子,让少爷拿着,说:“万一忘了,看看手里的东西,就想起来了,懂吗?”少爷点了点头。

  秀才领着少爷去见丁财主,写了一个“丁”字说:“小少爷,这个字怎么念?”

  谁知少爷看了半晌,还是想不起这是个啥字。秀才赶紧提醒他:“你手上拿的是什么东西”?

  少爷低头一看,说:“一根铁棒棒。”

  秀才一听,气得直跺脚:“真是朽木不可雕也!你目不识‘丁'不要紧,我的十两银子可完了。”

  从此,“目不识丁”这名俗语便传开了。

  目不识丁成语故事的启示

  宋代另一个学者孔平仲,在《续世说》中却认为:“一丁字应作一个字。因篆文丁与个相似,误作丁耳。”还有一位鼎鼎大名的宋代学者洪迈,在《容斋俗考》中也说:“今人多用不识一丁字,谓祖唐书。以出处考之,乃个字,非丁字。盖个与丁相类,传写误焉。”所以,有相关人士认为,问题很明白,唐书原文如果是“不如识一丁字”,意思显然不够通顺。为什么不说“一天字”或“一人字”呢?其实,不管用什么字都很牵强,只有说“一个字”才最为妥贴、最为通顺。故而,有学者认为,近千年间,人们以讹传讹,变成了习惯,大家也完全懂得了这成语的含义,事实上“目不识丁”的说法一定程度上来说,其实是一种“约定俗成”。

  小朋友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认认真真,多学点东西对你的未来是会有好处的。

  目不识丁成语故事的延伸

  【注音】mù bù shí dīng

  【出处】宋·洪迈《容斋俗考》:“今人多用不识一丁字;谓祖《唐书》。”

  【解释】丁:表示最简单的字。目不识丁: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

  【近义词】胸无点墨、不识之无

  【反义词】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两脚书橱

  【年代】古代

  【例句】原来~的他,经过两年学习已经可以读报纸了。
 

1.目不识丁开头的成语接龙

2.有关目不识丁的成语故事

3.成语目不识丁的故事

4.目不识丁的典故

5.不屈不挠成语故事

本文来源:http://www.jxsbsh.com/chuangyezhinan/1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