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毛泽东的女儿姓李

| 十万个为什么 |

【www.jxsbsh.com--十万个为什么】

  毛泽东的女儿姓李,这倒是一件怪事,那么,?下面就由小编告诉大家吧!

  ?

  毛泽东爱抚地用手拍拍娇娇的头说:“娇娇,爸爸姓毛,是不错的,但是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爸爸曾经用过毛润之、子任、李得胜等十多个名字,爸爸特别喜欢李得胜这个名字。”

  “你要常来看我” ——毛泽东与李敏

  李敏是贺子珍所生,是毛泽东的长女。

  1936年冬,毛泽东率领红军到达陕北的保安县。保安是个小县城,全城不到400人,房屋也不多。当时,毛泽东和贺子珍住在保安县小石山的一个窑洞里。窑洞很破旧,顶上不时滴水,地上很潮湿,里面没有床,只好盘了个土炕。没有炉子,没有灶,在洞外用三块砖头支起水壶烧开水。贺子珍带着负伤的身体生下孩子。曾和贺子珍一起长征过的女红军战士邓颖超、康克清、刘英、钟月林等闻讯都来到窑洞庆贺。毛泽东笑眯眯地招呼她们屋里坐。她们问:“子珍生了没有?”毛泽东风趣地说:“生了,生了,生了个大鸡蛋。”女红军们走进窑洞,见依偎在贺子珍怀里的孩子正哇哇地哭。邓颖超走上前,轻轻地把孩子抱了起来。她看到孩子又瘦又小,顿时产生一种特殊的爱怜之情,便风趣地说:“真是个小娇娇呀!”其他女红军战友也跟着叫起小娇娇来。站在一旁的毛泽东听邓颖超这么一说,想起了《西京杂志》中“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如芙蓉”的话,因为“娇”和“姣”同意,便取其意,起名叫毛姣姣了。但后来,人们(包括毛泽东)都习惯叫“娇娇”。

  毛泽东对娇娇十分喜爱,而贺子珍却满面愁容,引不起一点兴奋。她此时想的不是享受做母亲的欢乐,而是工作。她觉得这个孩子来的不是时候,妨碍了她自己愿望的实现。因此,娇娇生下刚4个月,她就把孩子送到老乡家,自己进了抗大学习。

  1937年10月,贺子珍离开毛泽东,从延安经西安去苏联治病和学习。在苏联贺子珍生下一子。1939年,这个天真可爱的男孩因病不能及时治疗而病死,贺子珍一度陷入孤独和悔恨之中,1941年4月,毛泽东为了安慰贺子珍,同意将4岁的爱女送到莫斯科。娇娇千里迢迢认妈妈,和妈妈相聚,由此开始了李敏在莫斯科艰难困苦的童年岁月,生活的艰辛给她带来了诸多的苦难,也带来过幸福和快乐。

  女儿的到来,对刚遭受打击的贺子珍,犹如在干涸的心田注入一股清流。贺子珍娇宠着女儿,她为女儿操劳、担心,也为女儿的乖巧和一天天长大而高兴和自豪。

  “我是你亲生父亲”

  在苏联生活的那几年,娇娇心中只有妈妈,没有爸爸。她离开延安赴苏联时还太小,对爸爸的印象很淡很淡。

  在国际儿童院的礼堂里,挂着各国共产党领袖的巨幅照片,其中有列宁、斯大林、季米特洛夫、加里宁,还有毛泽东、朱德。儿童院的老师经常对孩子们进行国际主义教育,讲述各国共产党的领袖领导本国人民进行斗争的事情,老师也讲起了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娇娇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聆听这一切的。她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个中国的伟人竟是她的爸爸。贺子珍很少同她讲起爸爸。

  有一次,毛岸青特意从莫斯科到伊万诺夫市的国际儿童院看望妹妹。她给妹妹买了一小捆长长的手杖糖。兄妹俩坐在无人的礼堂聊天。突然,岸青指着高高挂在主席台上的毛泽东的照片,问娇娇:

  “你知道他是谁吗?”

  “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

  “他是我们的爸爸。”

  “你瞎说,我没有爸爸。”

  “我没瞎说,他是我们的爸爸,是他把我们送到苏联学习的。”

  看着岸青说得那么肯定,娇娇有点相信了。但是,爸爸还是太遥远了,娇娇仍然想象不出她同爸爸有些什么关系。

  她对爸爸的情感,是在妈妈的叙说中逐步加深的。贺子珍要娇娇给爸爸写信,不能让娇娇不了解爸爸。不过,贺子珍的叙述很简略,很一般,她把娇娇还当做小孩子,不愿和她深谈些什么。

  娇娇像突然长大了很多,明白了许多。她终于懂得了长期以来为什么妈妈那么哀伤、忧郁、烦恼,她同情起妈妈来。

  1947年夏,贺子珍携娇娇,随同王稼祥及夫人朱仲丽从莫斯科回到祖国哈尔滨,对于11岁的李敏来讲,这是一片完全陌生的土地。

  转眼,毛泽东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毛泽东和党中央随之迁入北平,这时,他想起仍在东北的女儿和贺子珍,也更加思念起那个多年不见的女儿娇娇,他想接她回北平读书。

  1949年春夏之际,贺子珍的胞妹贺怡带着毛泽东的重托来到哈尔滨。她告诉姐姐,毛泽东嘱咐她:此行先把娇娇带回北平,贺子珍留在哈尔滨等候通知。

  这时,娇娇已过12岁了,她天真活泼,聪明伶俐,会讲一口流利的俄语。由于血缘的关系,她继承了母亲的天生丽质,身体细挑,肤色白净,身上洋溢着少女的魅力,而五官、眉毛和脸部轮廓又酷似父亲,模样十分可爱。听姨妈贺怡讲要带她去北平见爸爸,心里十分高兴。可是她还有点不放心,因为离开父亲太久,小时候的印象已经淡忘了。于是她想出一个主意,立即用俄文写了一封短信给爸爸。

  毛主席:

  大家都说您是我的亲生爸爸,我是您的亲生女儿,但是,我在苏联没有见过您,也不清楚这回事。到底您是不是我的亲爸爸,我是不是您的亲女儿?请赶快来信告诉我,这样,我才好回到您的身边。

  毛泽东接到娇娇从东北来的信,信封上的中文字无疑是贺子珍的手笔。贺子珍在井冈山、瑞金、长汀、遵义、延安期间,为他抄过不少手稿,字迹清秀,刚劲有力,一眼就能认出来。毛泽东拆开信封,发现写在信笺上的全是一行一行的俄文,歪歪扭扭的,一个字也辨认不得。毛泽东请人翻译,弄清了信中的意思后,他哈哈大笑,然后挥笔写了回信。

  娇 娇:

  看到了你的来信很高兴。

  你是我亲生女儿,我是你的亲生父亲。你去苏联十多年一直未见过面,你一定长大了长高了吧?爸爸想念你,也很喜欢你,希望快快回到爸爸身边来。爸爸已请贺怡同志专程去东北接你了,爸爸欢迎你来。

  毛泽东

  回信写好后,还没寄出,毛泽东又立即改变主意,吩咐有关同志将此信改用加急电报发出。

  娇娇收到父亲的电报却看不懂。贺子珍就用俄文逐字逐句翻译给她听。娇娇听清楚电报的意思后,高兴得跳了起来:“啊!我爸爸来电报了!”“我要到北平见爸爸啦!”

  女儿的笑声感染了贺子珍,激起了她对毛泽东朝夕相处共同战斗的美好岁月的回忆。她告诉女儿到了北平见到父亲一定要代她问候。贺子珍说:“娇娇,到了爸爸身边,要听爸爸的话,要好好学习,要照顾爸爸的身体,不要淘气,不要影响爸爸的工作……”

  娇娇依依不舍地离开东北,离开在苏联同生死共命运六七年的妈妈贺子珍,跟随姨妈贺怡启程了。上车前,娇娇一次又一次亲妈妈的脸:“妈妈,您在这里等着,女儿到了北平后,见到了爸爸,就来接您。”列车渐渐地远去了,远去了,贺子珍仍站在原地不动,微风吹拂着她的头发,直到列车全隐去了,才迈着沉着的脚步回到东北财委的住处。

  贺怡带着娇娇乘火车到大连后,乘船到天津,再换乘火车到北平,风尘仆仆地来到香山。

  当时,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尚未搬进中南海,仍住在北平西郊的香山。

  听说贺怡带着娇娇回来了,毛泽东连忙从办公室走出来迎接,老远就向贺怡她们招呼示意。贺怡牵着娇娇的手对毛泽东说:“您交给我的任务完成了,娇娇接回来了。”然后转身对娇娇说:“快叫爸爸!喏,这就是你的爸爸,就是给你打电报的毛泽东。赶快叫爸爸!”

  娇娇看见站在面前的身材魁梧而又慈祥的爸爸,和画报上的毛主席一模一样,知道这就是她日夜思念的亲生父亲,激动得扑上前去,叫了声:“爸爸!”就依偎在他怀抱里。毛泽东也激动得一下把娇娇抱起来,亲了又亲,享受着亲骨肉久别相逢的幸福。

  自从娇娇离开延安去苏联之后,父女俩还是第一次见面,高兴的心情难以言表。毛泽东连忙约请了几位中央领导同志来坐,并乐滋滋地说:“我给你们带来了个洋宝贝。”

  几位中央领导同志刚坐定,正猜着是什么东西时,贺怡带着娇娇进来了。毛泽东指着娇娇对他们说:“洋宝贝来了,我有个外国女儿。喏,她就是。”然后把娇娇一一介绍给在座的各位。娇娇半懂半不懂地听着他们在高兴地议论着什么。她回到祖国的时间不长,中国话听不太懂,以往母亲贺子珍说话都是讲俄语,偶尔在俄文中夹一点中文,她经不住几位中央领导同志问这问那,一着急说了一串俄语。毛泽东拉着娇娇的手放声大笑,并说:“英文嘛,我倒会一点,俄文我是一窍不通。恩来在就好了,他会。”

  娇娇的到来,给毛泽东很大慰藉。每天晚饭后,他总是牵着娇娇的手到香山公园散步,询问娇娇在苏联的学习情况。娇娇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能用中文回答爸爸提出的各种问话了,不过还要夹杂一两句俄语,但父亲已能听懂女儿讲的意思,父女之间的感情进一步沟通了,父亲常常勉励女儿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一个有作为的人。

  长期生活在苏联的娇娇,生活习惯和当时国内一般女孩子不同。夏天,她喜欢赤着脚到香山公园的湖边拾鹅卵石,出去玩也不戴草帽。毛泽东办公时,她在旁屋学习中文,有时遇到不懂的地方,就闯进办公室要父亲解答。并且还经常在办公桌底下钻进钻出,逗得毛泽东哈哈直笑。有时顽皮起来,抱着爸爸的头和脸亲了又亲,还用两手遮住爸爸的双眼,叫他猜猜是哪一个。毛泽东往往高兴得放下笔,过来和她一起逗着玩或讲讲故事。

  姓李不姓毛

  转眼,娇娇要上中学了。在这之前,她在苏联上5年制小学和回国在东北补习中文期间,一直沿用小时候的乳名“娇娇”,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学名。

  一个风和日丽的傍晚,毛泽东吃过晚饭后,把娇娇叫到眼前说:“爸爸再给你起个名字。”

  “爸爸,我有名字,叫毛娇娇”,她感到不解。

  毛泽东听后,陷入了短暂的沉思,当年为娇娇起名的情景又历历在目。

  十几年转瞬即逝,现在毛泽东微笑着说:“娇娇是你在陕北保安刚生下来时取的小名,现在长大了,进中学了,我要给你取个正式学名,而且这个名字要有深刻意义。”

  毛泽东打开《论语》中的《里仁》篇,指着其中的一句话,“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对娇娇解释说:“讷,就是语言迟钝的意思。敏,则解释很多。”他讲到这里又打开了《辞源》,指着敏字的解释道:“敏字有好几种解释,如敏捷、聪慧、勤励。《论语·公冶长》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还可作‘灵敏迅速’、‘聪敏通达’、‘聪明多智’等解释。杜甫《不见》诗说‘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娇娇听得入了迷,深深感到爸爸学识渊博,心里暗暗想:在爸爸身边,一定要好好向爸爸学习,做爸爸的好女儿。

  “你的名字就叫敏,但不一定叫毛敏,也可以叫李敏。”毛泽东对娇娇说。

  “为什么?大哥叫毛岸英,二哥叫毛岸青,他们都跟爸爸姓毛,我为什么不姓毛?”娇娇睁大眼睛,十分不解地问。

  毛泽东爱抚地用手拍拍娇娇的头说:“娇娇,爸爸姓毛,是不错的,但是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爸爸曾经用过毛润之、子任、李得胜等十多个名字,爸爸特别喜欢李得胜这个名字。”

  “爸爸,您给我讲讲李得胜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毛泽东点着了一支烟,告诉娇娇:那是1947年3月,蒋介石下令胡宗南调集20万军队对延安发动重点进攻,企图达到消灭中共中央和西北红军的目的。党中央考虑到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悬殊,决定主动放弃延安,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在运动中伺机歼敌,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我当时对大家说,暂时放弃延安,是意味着将来解放延安、南京、北平、上海,进而解放全中国。离延安有延安,守延安失延安。那时我化名李得胜指挥作战。李得胜就是离得胜的谐音。后来,这个预言实现了,党中央撤离延安后,转战陕北,我军在运动中不断寻机歼灭了大量的敌人,而胡宗南却损兵折将,最后不得不老老实实地退出延安……

  听了这番话,娇娇明白了爸爸给她取名的真正用意,是勉励她继承父辈的事业,刻苦学习,做一个对革命有用的人。

本文来源:http://www.jxsbsh.com/zhishidaquan/127693/

    热门标签

    HOT